00-DSC03267.JPG

羅洛斯遺址是前吳哥時期的重要建築,紀錄了前吳哥王朝曾經的輝煌及挑戰

 

吳哥王朝的起點,可說是從Yasovarman I(耶輸跋摩一世)遷都「吳哥」(Angkor)之後,才奠定了其輝煌歷史的基礎。而在遷都吳哥之前,前吳哥的開國君主在距離暹粒市東偏南方15公里的訶里訶羅洛耶(Hariharalaya),也就是現在稱為「羅洛斯遺址」(Roluos Group)的位置建都,是早期吳哥文化的開端。羅洛斯遺址在走過千年的歲月後,僅有三處遺跡保存至今,包括普力科寺(Preah Ko)巴孔寺(Bakong)、及洛雷寺(Lolei),這些遺跡雖然相對殘破、荒涼,卻是吳哥藝術的起源且承先啟後的關鍵,不容錯過。

00-map_01.jpg

羅洛斯遺址位於暹粒市東偏南方15公里(圖片來源:網路)

00-map_2.JPG

三個主要遺址距離相近,可以合併一起拜訪(圖片來源:Google Map)

 

我們的參觀行程,從最具時代意義的普力科寺(Preah Ko)開始,這座寺廟是由Indravarman I(因陀羅跋摩一世)為了紀念祖先而建,是前吳哥王朝第一座宗教寺廟,建造當時曾有寬大的護城河環繞四方,現在只剩下座落在高台上的六座紅磚造的高塔依然屹立。

02-DSC03239.JPG

 

03-DSC03241.JPG

普力科寺

05-DSC_0663.JPG

殘破的平台遺跡

04-DSC_0666.JPG

可能是曾經的藏經閣

 

普力科寺又名「神牛寺」或「聖牛寺」,雖然是用來紀念祖先的廟,但在當時的信仰中,也是用來獻給「濕婆神」(Shiva)的廟宇,因此在寺廟前放置了三座濕婆神的坐騎,名為「南迪」(Nandi)牛雕像。

07-DSC_0672.JPG

 

08-DSC03245.JPG

寺廟前的牛雕像

 

羅洛斯遺址時期大多使用紅磚作為建材,在紅磚本體完成之後、於外層敷蓋上灰泥(stucco),灰泥質地較軟,可在其上留下繁複精細的各式雕刻,寺廟上的這些雕刻就是吳哥文化藝術的開端。普力科寺就是以這樣的建築工法來建造,由排列成兩排的六座磚塔所組成,面向磚塔的左手邊的塔樓建築是用來紀念因陀羅跋摩一世的父親Prithivindreshvara、右手邊的塔樓是用來紀念其祖父Rudreshvara、而中央塔樓則是用來獻給王國的創建人Jayavarman II」,後方的三座高塔則是用來獻給母系親屬的。

09-DSC_0671.JPG

普力科寺的磚塔

10-DSC03247.JPG

前方三座是紀念父系祖先

11-DSC03278.JPG

後方三座是紀念母系祖先

12-1-DSC03259.JPG

 

12-2DSC_0677.JPG

磚塔前有一整排的石獅子守護

12-3-DSC_0701.JPG

守護著塔樓的帥氣石獅子

 

建造當時所使用的灰泥雖然可以留下精緻的雕刻,卻也同時承受容易剝落的缺點,經過千年的歲月後,底層的紅磚建築已經裸露在外,只剩門楣及類似門神般守護的塔樓的士兵雕塑還保留至今,這些精細的雕刻再再闡述著前吳哥王朝高度的藝術成就,讓人讚嘆。

16-DSC_0682.JPG

 

16-DSC_0689.JPG

 

16-DSC_0691.JPG

 

16-DSC03263.JPG

磚塔的紅磚建築還相當完整

18-DSC03258.JPG

風化嚴重的紅磚

18-DSC_0692.JPG

 

18-DSC_0699.JPG

 

18-DSC03264.JPG

 

18-DSC03269.JPG

如同門神般的士兵雕塑

19-DSC03260.JPG

 

20-DSC_0698.JPG

精緻的門楣

21-DSC_0685.JPG

午後探索古蹟,總是特別愜意

 

塔樓內部的相關物品早已不復存,只剩後世放置入內的石塊。除了六座塔樓之外,其他的建築都還在復原中,小巧的遺跡逛一圈不用花上多少時間,可以相當愜意地走一圈。

29-DSC03261.JPG

塔樓內部僅放置著些石塊

30-DSC03253.JPG

普力科寺境內修復中的建物

 

距離普力科寺不遠,就是羅洛斯遺址最雄偉的建築巴孔寺(Bakong)的所在地,巴孔寺是前吳哥王朝的國寺,與普力科寺建造的時間相差不遠,都是由Indravarman I(因陀羅跋摩一世)所建,兩者的風格卻截然不同。普力科寺是由在平台上的六座紅磚塔建築所構成,是為了紀念祖先而建,呈現了謙虛的偉大;而巴孔寺建造的目的是為了供奉「濕婆神」(Shiva),以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雛形,拔地而起修建了類似金字塔結構的山形廟宇。

31-DSC_0726.JPG

拔地而起的高聳巴孔寺

 

巴孔寺原是一片廢墟,在修復團隊的努力下才漸漸恢復曾有的風貌,整座遺址長900公尺、寬700公尺,由內而外有三道圍牆,還有座護城河環繞著建築主體。

32-DSC_0706.JPG

通往巴孔寺的引道

33-DSC_0710.JPG

曾有的七頭蛇神欄杆

34-DSC03288.JPG

 

35-DSC03290.JPG

護城河

36-DSC03287.JPG

清護城河淤泥的當地人

 

巴孔寺範圍內有座嶄新的佛教廟宇,雖然有點突兀,但裡面設有簡便的廁所,對遊客來說十分重要,一定要特地提一下。

37-DSC_0718.JPG

巴孔寺內的佛教寺廟

38-DSC_0721.JPG

裡面有廁所,對逛遺跡找不到廁所的人來說超重要!

 

走進巴孔寺的範圍,偌大的寺前廣場被推測可能曾做為皇室人員的住所,平台旁的土垛建築曾做為皇室火化場的可能性很大。參道兩側各有一座東西向長形建築,推測應該是當時的藏經閣。

39-DSC_0723.JPG

傾倒的磚造建築,推測可能是當時的火化場

40-DSC03297.JPG

 

41-DSC_0785.JPG

 

42-DSC_0744.JPG

藏經閣遺跡

 

巴孔寺的建築本體是座拔地而起的須彌山形建築,走進狹小的門後,沿著陡峭向上的階梯,以虔誠的心一層一層向上,才能抵達頂端的塔廟。如金字塔般的五層平台堆疊而上,每一層都建有小型塔樓,石獅子守護的出入口、石大象矗立在四個角落,建造風格與東美蓬寺相當類似。

43-DSC03302.JPG

狹小的大門

44-DSC03303.JPG

陡峭向上的階梯

45-DSC03309.JPG

 

46-DSC_0753.JPG

守護出入口的石獅子

47-DSC_0745.JPG

 

47-DSC_0764.JPG

 

47-DSC03327.JPG

前三層的角落都有石大象

48-DSC03310.JPG

 

49-DSC03311.JPG

小型塔樓

 

最上層的中央磚塔氣勢驚人,可惜曾有的灰泥雕塑已經風化,只剩下紅磚建築還在這裡守護著這片土地。

54-DSC_0763.JPG

 

56-DSC03330.JPG

 

57-DSC_0771.JPG

高聳的中央磚塔

58-DSC03312.JPG

中央磚塔

59-DSC03320.JPG

中央磚塔內的佛像

 

巴孔寺雖是近代才復原的建築,卻仍處處透露出其身為前吳哥時期國寺的雄偉氣勢,是了解前吳哥時期建築特色的重要景點。參觀完羅洛斯遺址,我們的吳哥之旅也即將畫下句點,這些橫亙千年的建築紀錄了這個偉大王朝的曾經,也讓我們足以窺見早期吳哥人民的信仰與藝術成就。

60-DSC_0781.JPG

從另一個角度看巴孔寺

61-DSC_0786.JPG

巴孔寺一隅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