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塞納河左岸的奧賽美術館
在巴黎的這幾天,我們走訪了印象派大師的殿堂「橘園美術館」(Musée de l'Orangerie)、集藝術瑰寶大成的「羅浮宮」(Musée du Louvre),讓我這個印象派的愛好者,徹底地享受了被喜歡的畫作包圍的幸福感受。在行程的後段,我們來到「奧賽美術館」(Musée d'Orsay),欣賞19、20世紀的印象派畫作,讓這趟藝術之旅更為完整。
奧賽美術館
館前的駿馬雕塑,這隻馬好帥呀
博物館入口
奧賽美術館的前身是為了萬國博覽會而建於1900年的火車站,從1900年至1939年,奧塞火車站在法國西南鐵路運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。但從1939年起,火車站的設備無法順應時代而顯得陳舊過時,於是在1977年,當時的法國總統Valéry Giscard d'Estaing提議將奧塞火車站改建成博物館。經過幾年的規劃及改建,奧賽美術館在1986年12月1日落成,主要收藏從1848年到1914年間的繪畫、雕塑、家具與攝影作品。
奧賽博物館正面
搭乘【RER C】到【Musée d'Orsay】,一出站就是奧賽美術館的正門口,奧賽共有A、B、C 3個入口,我們持有巴黎博物館卡(Paris Museum Pass),直接從C入口入場,不需排隊買票真的好方便。奧賽每週一休館,每週四延長開放到晚上9點45分,入館後可寄放包包,還提供中文語音導覽的租借服務(一台5€),我們為了更瞭解畫作的意涵,租了2台語音導覽,跟著語音導覽的腳步慢慢欣賞畫作。
RER C的【Musée d'Orsay】站
奧賽美術館的大廳,一入場就是紀念品販售處
語音導覽租借處
奧賽美術館的語音導覽是ipod touch,方便又好用
語音導覽的操作介面,內容蠻精采的,推薦必租!
奧賽美術館內還保留了車站的拱頂設計,甚至還保留了原來的車站大鐘,明亮又開闊的空間逛起來很舒適。只是,除了大廳之外,館內禁止拍照,少了留下與喜歡的作品合照的機會,但在欣賞畫作時也較不易受到其他遊客的干擾。
奧賽美術館內部
開闊的展覽空間
原本的車站大鐘還擺在大廳中
大鐘的特寫
一入館就能看到自由女神的雕像,巴黎市內就有2座,我們兩座都看到了!
展館主要分成3層,我們從Level 5的「Galerie des Impressionnistes」開始欣賞印象派大師們的作品。這層樓可說是奧賽美術館的精華展區,印象派全盛時期的作品全部集中在這個樓層,包括雷諾瓦、竇加、莫內、馬內等名家的畫作,我就像個小迷妹一樣地一一朝聖,感動得無以復加。
奧賽美術館的最高層主要展出印象派的作品(圖片來源:網路)
奧賽的展區主要是以不同的畫家來做區分,我們從塞尚(Paul Cézanne)、莫內(Claude Monet)的作品開始欣賞,一路看過畢沙羅(Camille Pissarro)、希斯里(Alfred Sisley)、竇加(Edgar Degas)到羅諾瓦(Pierre-Auguste Renoir),是一場精采萬分的藝術饗宴。
塞尚(Paul Cézanne)是著名法國畫家,風格介於印象派到立體主義畫派之間,他的作品帶領繪畫進入現代潮流,多以靜物、風景為主題。
「蘋果和柳橙的靜物」(Pommes et oranges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玩紙牌的人」(Les Joueurs de cartes) (圖片來源:網路)
身為印象派之父的莫內(Claude Monet),其最著名的睡蓮大幅作品收藏在橘園美術館內,在奧賽美術館也有多幅動人的作品,其中包括一系列在吉凡尼花園的作品、「撐傘的女人」、「亞嘉杜的罌粟花田」等等。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「亞嘉杜的罌粟花田」(Coquelicots),主要是描繪莫內的妻子與孩子散步在藍天下的罌粟花田,站在畫作前面,彷彿都能感受到當時的悠閒氣氛。
「盧昂的聖母院系列」(La cathédrale de Rouen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吉凡尼花園裡的鳶尾花」(Le jardin de l'artiste à Giverny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睡蓮.綠色的和諧」(Le bassin aux nymphéas, harmonie vert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睡蓮.粉紅色的和諧」(Le bassin aux nymphéas, harmonie ros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撐傘的女人」(Femme à l'ombrelle tournée vers la droit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我非常喜歡的作品--「亞嘉杜的罌粟花田」(Coquelicots) (圖片來源:網路)
畢沙羅(Camille Pissarro)的點彩畫法我也很愛,他色彩鮮明的風景畫頗能震撼人心。
「彭退斯的花園」(Jardin potager à l'Hermitag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莫瑞的河道」(Moret, le canal du Loing) (圖片來源:網路)
希斯里(Alfred Sisley)也是法國印象派創始人之一,擅長以明亮的用色來呈現清晰的景物,他喜歡描繪陽光普照的景色,連雪景畫與洪水題材的畫作都充滿暖意。
「林邊溪流休憩」(Le repos au bord du ruisseau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馬利港的洪水」(La barque pendant l'inondation, Port-Marly) (圖片來源:網路)
在奧賽美術館內,我們與竇加(Edgar Degas)初次見面,他是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及雕塑家,最著名的繪畫主題材是一個個的芭蕾舞演員,被戲稱是最愛畫「舞女」的畫家。除了繪畫之外,他還有項著名的雕塑作品,是以真正的毛髮、芭蕾舞衣及舞鞋而塑造的「十四歲的小舞者」(Petite danseuse de quatorze ans),也陳列在奧賽美術館內。
「舞台上的芭蕾舞排演」(Répétition d'un ballet sur la scèn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舞蹈課」(La classe de dans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十四歲的小舞者」(Petite danseuse de quatorze ans) (圖片來源:網路)
另一位大師馬內(Édouard Manet)的作品也十分精采,兼具寫實派與印象派的畫風讓他享有盛名,而他最著名的作品「草地上的午餐」(Le déjeuner sur l'herbe),以裸女與西裝筆挺的男人在草地上午餐的場景為主題,雖然得到的評價毀譽參半(哪個正常的女人會脫光光在草地上跟男人野餐?),但也因此打響了他的名號。
「草地上的午餐」(Le déjeuner sur l'herb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吹笛子的少年」(Le fifr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而印象派大師中我最最最喜歡的,當然就是以自然柔美的畫風來營造歡樂主題的羅諾瓦(Pierre-Auguste Renoir)了,奧賽收藏了許多幅他的經典作品,包括著名的「煎餅磨坊的舞會」(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)、「鞦韆」(La balançoire)等,都美得讓人看到目不轉睛,能一口氣看這麼多雷諾瓦的作品真的太幸福了!!
「煎餅磨坊的舞會」(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城市之舞」(Danse à la vill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鄉村之舞」(Danse à la campagn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高草間的上坡道」(Chemin montant dans les hautes herbes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鞦韆」(La balançoir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看完印象派的作品後,我們跟著指標繼續往其他展區前進,Level 2內有些展區是以雕塑、家具、建築及空間設計為主題,甚至將整套洛可可風格的空間設計都搬了過來,聽著解說還算能看個一知半解。除了這些裝置藝術外,雕塑大師羅丹的作品也隱身在其中,我們又再次與地獄之門相見歡了。
中間層主要展出雕塑及裝飾品(圖片來源:網路)
我這個外行人對裝置藝術沒什麼特別想法,在Level 2亂晃時才發現「Galerie Néo et post-impressionnistes」的展區座落於此,展區內收藏了許多後印象派(Post-Impressionism)畫家的名作,包括梵谷(Vincent van Gogh)、高更(Paul Gauguin)等。在這裡,我們遇見了此行中最大的藝術震撼,也從此愛上了瘋狂的天才梵谷,以及他飽含生命力的畫作。
高更的作品「大溪地的女人」(Femmes de Tahiti) (圖片來源:網路)
高更的作品「金黃色的身體」(Et l'or de leur corps) (圖片來源:網路)
梵谷(Vincent van Gogh)是荷蘭後印象派的畫家,早期只以灰暗色系的色彩進行創作,著名的「食薯者」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。離開荷蘭的他來到了巴黎,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的講求光線的繪畫風格,他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,創造了他個人的獨特風格。
在梵谷生命的後期,他飽受精神疾病的摧殘,卻也激發出他無限的創作潛能,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,創作出許多代表作,包括舉世聞名的「向日葵」(向日葵系列作品並未珍藏在奧賽美術館內)、「亞爾的臥室」(La Chambre de Van Gogh à Arles)、「梵谷的自畫像」(Portrait de l'artiste)等等。
「亞爾的臥室」(La Chambre de Van Gogh à Arles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奧維爾教堂」(L'église d'Auvers-sur-Oise, vue du chevet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自畫像」(Portrait de l'artist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嘉舍醫生」(Le docteur Paul Gachet) (圖片來源:網路)
讓我深受感動的是梵谷的「隆河的星夜」(La nuit étoilée),站在這幅畫前面,看著梵谷以狂野的筆觸,描繪出燦爛的星空夜晚,近看只是一大塊一大塊的顏色堆疊,遠看卻巧妙地成為讓人迷醉的精采畫作。就在這一刻,我愛上了梵谷,他不是瘋子,是個天才!
「隆河的星夜」(La nuit étoilé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奧賽之旅的最後,我們來到了入口的Level 0底層大廳,這裡除了中央通道滿滿的雕塑作品之外,兩翼收藏了許多巴比松畫派、寫實主義、跟初期印象派的代表作,雖然沒幾個我熟悉的畫家,但豐富的館藏仍讓人流連忘返。
底層大廳的展區圖(圖片來源:網路)
在底層大廳最不能錯過的珍品,當屬米勒(Jean-François Millet)的田園系列畫作了。米勒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,以寫實描繪農村生活而聞名,是法國最偉大的田園畫家。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「拾穗」(Des glaneuses)、「晚禱」(L'Angélus),米勒所營造出來的寧靜風光,讓樸實的田園生活充滿溫暖的人性光芒。
只是,我們遍尋不著最有名的「拾穗」,問了工作人員才知道,原來「拾穗」去了東京…!唉,我們人大老遠跑來巴黎,想看的畫作竟然就在東京,是要逼我去東京一趟嗎?(為了去東京拼命找理由,哈哈)。
「晚禱」(L'Angélus) (圖片來源:網路)
「牧羊女與羊群」(Bergère avec son troupeau) (圖片來源:網路)
而這層樓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作品,當屬安格爾(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)的作品「泉」(La Source)了。安格爾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著名畫家,以線條工整、輪廓確切的畫風,稱霸了當時的畫壇,在羅浮宮內也有許多幅他的作品。
「泉」(La Source) (圖片來源:網路)
一路逛到夜幕低垂,我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奧賽美術館,最後在紀念品店掙扎了好久,才放棄了我超想買的「隆河的星夜」拼圖(回台灣後超後悔的,我好想把隆河的星夜帶回家呀~)。倒是老大被「生命的起源」的明信片吸引住全部的目光,還一直問我為什麼沒看到這幅畫,好吧,反正我也沒看到「拾穗」,那只好下次再來囉!
Info:
奧賽美術館(Musée d'Orsay)
Add.:1 Rue de la Légion d'Honneur, 75007 Paris
Open Hours:09:30~18:00 星期四至21:45 (星期一及5/1, 12/25休館)
Website:http://www.musee-orsay.fr/en/home.html
Ticket:12€,可使用Museum Pass
Access:
RER C :【Musée d'Orsay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