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蒂喀黛與喀拉凡寺各具獨特歷史意義,可搭配皇家浴池一起參觀
小巧精緻的「斑蒂喀黛」(Banteay Kdei)傳說曾為國王與皇后沐浴後休息的地方,就位在「皇家浴池」(Srah Srang)旁,一起參觀可以體會古代王族的優雅與愜意。而「喀拉凡寺」(Prasat Kravan)則是吳哥王朝早期的建築,一字排開的紅磚建築相當獨特,範圍雖小卻是不容錯過。這三個景點都不大,繞一圈細細品味卻不用花太多時間,傍晚時來散散步很是悠閒。
斑蒂喀黛、皇家浴池、喀拉凡寺都是小而美的景點(圖片來源:Angkor Tour Guides)
「斑蒂喀黛」(Banteay Kdei)相傳建於Jayavarman II(闍耶跋摩二世)時期,但在Jayavarman VII(闍耶跋摩七世)在位時期重建,在原先的印度教廟宇上,添加了佛教的元素,整體建築風格與「塔普倫寺」(Ta Prohm)及「聖劍寺」(Preah Khan)相似。相傳這裡是古代國王與皇后在鄰近的皇家浴場浴後休憩的地方,入口的塔門一樣有闍耶跋摩七世的四面微笑雕像,塔門轉角的凹陷處各有一隻神鳥Garuda的雕像。只要闍耶跋摩七世經手過的建築,都會有類似的建築風格,難怪很多人會說吳哥窟的神廟看到後來幾乎都長一樣。
斑蒂喀黛的塔門,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建築樣式
塔門上的闍耶跋摩七世微笑頭像
轉角凹陷處相當完整的神鳥Garuda雕像
寺廟入口前的十字形平台與聖劍寺類似,一樣有七頭蛇神「那伽」(Naga)身體延伸而成的石造欄杆,在平台前方還有石獅子矗立,承襲早朝吳哥神廟建築的風格。入口的塔內供奉了一座佛像,應該是近期才移入的。
入口的石獅子
十字型的平台
寺廟入口
外牆上有許多女神的雕像
塔內的佛像
斑蒂喀黛由外至內共有四層,是座長方形的建築,雖然外牆幾乎全部坍塌,內部多處建築也損壞到只剩石柱,幸好還留下了許多精美的雕刻,見證這座寺廟高度的藝術價值。
層層往內的引道
內部的建築坍塌得相當嚴重
通過入口建築後沿著引道繼續往內部前進,兩旁的藏經閣已看不出原貌。
引道兩旁只剩廊柱的藏經閣
經過藏經閣後再往內部前進,一座矗立的多根廊柱的大平台是整座建築最美的地方,這座平台被稱為「跳舞大廳」,這裡之所以得名,是因為這些石柱上仍留有精緻的仙女浮雕,一個個翩然起舞的仙女吸引著人們的目光,妙曼的舞姿幾乎超乎人體的極限,相當吸睛。
跳舞大廳
舞動的仙女
繼續往內就是斑蒂喀黛的中心建築,共有裡外兩層,雖然坍塌嚴重,但牆上精緻繁複的浮雕仍可看得出建造當時的精美,不同姿態的女神搭配不同的裝飾,風情各異。
斑蒂喀黛中心建築
其實多數地方崩塌嚴重
牆上精緻繁複的浮雕無比精美,讓我們欣賞好久
靠近斑蒂喀黛西門,一棵古樹依附著寺廟建築生長,彷彿複製了塔普倫寺般的姿態,雖然斑蒂喀黛不如塔普倫寺名氣這麼大,但這裡的各式仙女浮雕精美細緻,是座非常有記憶點的小巧寺廟,站在滿是仙女浮雕的建築前,感受吳哥工匠高度的藝術能力與製作工藝,讓人無比驚艷。
古樹
寺廟建築
斑蒂喀黛的西門
斑蒂喀黛的東門正對著供皇族們游泳、沐浴的「皇家浴池」(Srah Srang),與斑蒂喀黛相鄰的西側入口有一座由紅土沙岩建成的十字形平台,平台周圍是那伽蛇身的欄杆及石獅子,推測這裡應該是用於皇家沐浴或祈福儀式舉辦的場所,景色十分優美,可以順路來走走。
皇家浴池前的平台
十字型的平台
那伽欄杆與石獅子
皇家浴池的階梯
靜謐的水面
我們大圈的最後一個景點是供奉印度教「毗濕奴」(Vishnu)的神殿「喀拉凡寺」(Prasat Kravan),又稱為「荳蔻寺」,建於Harshavarman I(哈沙跋摩一世)時期。
喀拉凡寺
喀拉凡寺屬於吳哥王朝早期的建築,現在看到的建築本體已經不完整,只剩下修復後的五座紅磚塔一字排開建在基座的平台上,其中四座已經無塔頂建築,僅剩較高中央塔還可窺見當年的風貌。
中央塔的塔頂還在,最為醒目
中央塔是毗濕奴神的主殿,塔內還留有吳哥早期的浮雕,三面牆上呈現毗濕奴神不同的型態,經過幾百年的歲月仍清晰可見。
中央塔
塔內的浮雕
另外幾座沒有塔頂的塔內有些僅剩祭壇、有些空無一物,引進天光的塔身建築可看出吳哥建築工藝的精實,一磚一瓦都是整齊有序的堆疊而上,難怪可以走過這麼漫長的歲月。
塔內的祭台
整齊堆疊的塔身
復原良好的紅磚建築
喀拉凡寺的範圍很小,遊客也少,就這樣優雅又寧靜地矗立在一片草皮之上,我們造訪的時候剛好有團體正在準備喀拉凡寺的晚宴,寺廟周邊擺上一盞盞蠟燭,還架好以寺廟為背景的舞台,讓我們也好想看看喀拉凡寺夜晚的風光。
一盞盞的蠟燭擺在寺廟旁
準備中的晚宴場地
這三個景點雖然屬於大圈的小眾景點,卻相當值得參觀,精采度雖比不上其他熱門的景點,但少了紛擾的遊客,反而更能感受吳哥窟古蹟之美,有時間一定要來走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