廢墟感十足的崩密列,是我最喜歡的一座遺跡
走過幾百年歲月的吳哥窟古蹟群,每座寺廟都有屬於它的故事,各自有各自的精彩。而位於吳哥古蹟東方約40公里的「崩密列」(Beng Mealea),一座坐落在森林深處的寺廟,沒有考究的歷史、沒有縝密的整修,一塊塊的大石頭隨意散落在叢林中,只能沿著木棧道在遺跡內穿梭、徘徊,濃重的殘破廢墟感深得我心,是整趟吳哥之旅中我最喜歡的寺廟建築。
走在崩密列遺跡內,有種探險的氛圍,讓人迷醉
「崩密列」(Beng Mealea)屬於吳哥外圈的行程,因為路程遙遠,通常會搭乘轎車前來。要參觀這座遺跡必須另外 5 USD的費用(2020年起包含在吳哥門票中),進入遺跡範圍之後會有工作人員前來收費。
崩密列的地理位置(圖片來源:Google Map)
崩密列的門票
崩密列整體的設計與小吳哥類似,要走過一條長長的引道後才能抵達寺廟本體,引道兩旁曾有的七頭蛇身石欄杆已斷成一節一節,看不出曾有的風貌。正對引道的寺廟大門也已被巨大的樹根盤據,崩落的石塊淹沒曾有的出入口,已看不出原有的形貌。
走吧,來崩密列探險
寺廟的引道
曾有的七頭蛇神蛇身石欄杆
欄杆已斷成好多節
損壞嚴重的大門
曾有的十字平台只剩層疊的石塊
頹傾的建築
因為每座大門都嚴重坍塌,我們只能跟著指示牌前往靠近南門側的出入口,沿著崩塌的圍牆緩緩前行,這如末世般的景致更添了吳哥古蹟的神祕。
崩密列的參觀路線(圖片來源:Mr. Angkor網站)
繞著寺廟前行,沿途盡是坍塌的圍牆
頹傾的南門
沿著近幾年才整修好的木棧道,跨過頹傾的圍牆往遺跡內部前進,沒有修復的巨大石塊散落在青翠草地上,比起修建完整的寺廟更能讓人體現吳哥曾有的輝煌。
南門側有修建木棧道做為入口
架高的木棧道跨過圍牆建築
藏經閣
與樹共生的寺廟建築
崩密列的建造歷史尚不明瞭,據學者推測大約建造於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之間,即Suryavarman II(蘇利耶跋摩二世)時期,是座用來供奉「濕婆神」(Shiva)的印度廟宇。也不知道是否因為崩密列太過破敗,也有學者主張這座寺廟尚未完工,但這種未開發完成的狀態,卻呈現我們最喜歡的風貌。
崩密列殘破的寺廟建築
沿著架設在遺跡中的木棧道緩緩前進,四周濃密的大樹讓這裡逛起來清爽愜意,加上來訪的遊客不多,靜謐的氛圍讓這座以砂石建築的寺廟更添神秘感。木棧道隨著地勢起伏建造,讓人可隨之高高低低地探訪遺跡,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崩密列的風光。
沿著木棧道,悠閒地逛崩密列遺跡
崩密列的至高點有座已經坍塌的中央塔,幾乎已經看不出原本的風貌,「Beng Mealea」在高棉語中是「蓮花池塘」的意思,乾季造訪的我們看不到曾經的池塘,當然也沒有遍佈其內的蓮花,卻無損它古樸脫俗的美麗。
殘破的中央塔
曾經的池塘遺跡
居高臨下眺望遺跡
沿著木棧道往北方出口前進,走過暗無天光如隧道般的寺廟迴廊,就能抵達北方的空地。
昏暗的寺廟迴廊
通道的出口連接的是東北方的水池所在地,這一區的建築物保存得還算完整,曾經高踞在水池上方的藏經閣與大樹共生,創造出另一種生命力。
東北角的藏經閣
傾倒的石塊
崩密列探險隊
石棺
與樹共生的藏經閣
從北口離開後,我們再次繞著圍牆走一圈回到西門的引道,怎麼看都看不厭的殘破頹傾景色一幕一幕出現在眼前,崩密列實在坍塌得太有特色了。
另一側的引道
崩壞的大門
我最喜歡的末世感
崩密列雖然沒有其他吳哥古蹟那麼知名,卻因為它濃重的末日廢墟風、殘破不堪的建築、與樹共生的獨特景致,讓人深深著迷,是這趟行程我最最喜歡的景點,有機會來吳哥窟千萬不要錯過。
遺跡年久失修,連蛇神像都隨意被棄置在路邊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