納許市場是維也納最大的市場,好逛、好買、東西又好吃
想要體驗維也納的庶民生活,那就不能錯過其最古老、最大的傳統市場--「納許市場」(Naschmarkt,其實就是「中央市場」的意思),這座市場最早可追溯到16世紀,歷史相當悠久,市場總長約1.5公里,裡面有上百個攤位,包含農產品、乳製品、紀念品等,也有許多餐廳及美食攤販。平日雖然是一般市集,每逢周六假期,市場後段還有熱鬧的跳蚤市場(Flea Market at Naschmarkt)在此展開,喜歡逛市場的人千萬不可錯過。
跳蚤市場主要販售二手商品,很多人會特地來淘寶
「納許市場」(Naschmarkt)位於「Karlsplatz」站與「Kettenbrückengasse」站間,如果是搭乘「U1」、「U2」或「U4」線到「Karlsplatz」站,出站之後需要再走5分鐘才可抵達;比較靠近納許市場的是「U4」線的「Kettenbrückengasse」站,一出站就能抵達。市場周邊也有幾處路邊電車站,但因為納許市場距離地鐵站不遠,搭乘地鐵還是相對方便一些。
「Karlsplatz」站
距離納許市場最近的「Kettenbrückengasse」站
我們想趁著逛市場的機會,順便拜訪市場周邊的景點,選擇搭車至「Karlsplatz」站,再從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」(Wiener Staatsoper)走到納許市場,逛完市場後再到「卡爾教堂」(Karlskirche)逛逛。
我們的納許市場周邊散步地圖(圖片來源:Google Map)
從「Karlsplatz」出站後,我們選擇通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出口,一出站就能看到壯麗的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」(Wiener Staatsoper),這棟巍峨的建築曾出現在許多電影中,最知名當屬「不可能的任務5:失控國度」(Mission: Impossible – Rogue Nation),電影的場景之一就是在歌劇院內聆聽歌劇「杜蘭朵」(Turandot)中「公主徹夜未眠」(Nessun dorma)選段,讓人印象十分深刻。這趟行程沒機會進去聽齣歌劇、也沒時間參加歌劇院的導覽行程,只能看看外觀,並期待下次有機會再訪。
維也納國家歌劇院
歌劇院旁的噴泉
在電影中曾出現的歌劇院全景(圖片來源:網路)
從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往納許市場前進,途中會經過造型相當特殊的「維也納分離派」(Secession)建築,所謂的「分離派」(Secession)就是與傳統的學院派相抗衡,強調個人的自由表現、尊重藝術家以自我創造為目的學派,可說是「新藝術運動」(Art Nouveau)在奧地利的分支,大名鼎鼎的「克林姆」(Gustav Klimt)就是這個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這座造型特殊的建築物在19世紀末是新藝術家們聚會的地方,現在則作為前衛藝術展覽中心,外觀雖然挺迷人,但我對新藝術一點興趣都沒有,直接pass。
維也納分離派建築
安裝在建築頂部的大金屬縷空球
會館外牆以金色的淺浮雕花點綴壁面,立面裝飾著梅杜沙的頭像,風格獨特
走過維也納分離派建築後,納許市場就近在眼前了,走進市場,就能感受到滿滿的生活感,雖然來訪的遊客不少,但可能因為是平日,市場多是販賣生鮮食品、水果蔬菜的攤販,當地人拿個購物袋,一攤一攤地採買生活必需品,感覺好像在逛台灣的傳統市場,非常有趣。
納許市場入口
市場內寬敞的走道
各式各樣的攤販
當然,為了應付觀光客,這裡也有許多紀念品攤,但價錢實在不可愛,雖然品項繁多但幾乎全部made in China,我們思考再三還是沒出手購買。
市場內也有多家紀念品店
滿滿的旅遊紀念品
超可愛的傳統服飾
我們很喜歡這款奧地利傳統服飾,但一件要將近30€,這種品質我實在買不下手
琳瑯滿目的維也納代表紀念品
除了各式攤販之外,市場內還有一大區餐廳,提供各式餐點,看得讓人垂涎欲滴。
各式各樣的餐廳,大家都坐在走道兩旁用餐,好悠閒
原本只有在假日才會舉行的跳蚤市場,平日時其實也有好幾攤在營業,但販售的品項大同小異,多是具有中東風味的服飾或包包,我們完全沒興趣。
假日的跳蚤市場區域在平日也有好幾攤在營業,只是販售品項完全不吸引人
老大本來想找家餐廳用餐,但我實在不餓,想說買個小點心填飽肚子就好,路過一家沙威瑪店看起來挺誘人,決定買一份來試試看。熱情有趣的老闆弄了超。大。一。份沙威瑪給我們,比老大臉還大的沙威瑪竟然只要3 €,連不餓的我都被迫吃了好幾口才解決掉這份沙威瑪。加熱過的麵包充滿濃濃的小麥香,配上滿滿的雞肉、牛肉、生菜、美乃滋,真的是非常好吃的庶民小吃呀。
可愛的沙威瑪老闆
沙威瑪製作中
這個size連老大都好吃驚
滿滿的配菜
整個沙威瑪比老大的臉還大,超猛的
逛市場的同時,千萬別錯過就位在納許市場後段馬路旁、由維也納分離派代表人物之一的「華格納」(Otto Wagner)所設計的兩棟建築。這兩棟建築物約在1898~1899年完工,一棟名為「Medallion House」,建築的外牆牆面以女神頭、金棕櫚葉、金藤蔓裝飾,精緻細膩的鑲嵌裝飾展示出絕佳的工藝;另一棟名為「Majolica House」,立面採用塊狀的瓷磚、拼貼成捲曲花卉及茂密植樹紋飾,是一棟繽紛又多彩的建築物,非常吸睛。
Medallion House
Majolica House
逛完市場後,我們沿路走回地鐵站,「Karlsplatz」地鐵站也是「華格納」(Otto Wagner)的作品之一,獨特的裝飾藝術為地鐵站注入不一樣的生命力。
「Karlsplatz」地鐵站
地鐵站旁的一大片綠地就是「卡爾教堂」(Karlskirche)的所在地,這座教堂全名是「聖嘉祿.鮑榮茂堂」(Rektoratskirche St.Karl Borromäus),建成於1737年,是維也納最知名的混合式巴洛克式建築。正門立面採用希臘風格、兩根羅馬式的圖拉真柱(Trajan’s column)立在正門兩旁,教堂兩側的塔樓則展現了羅馬巴洛克式建築風格,中間還有座大圓頂,風格相異卻又互相融合,教堂前的大水池倒映出教堂倒影更是一絕,讓這裡成為了維也納市區重要地標之一。
卡爾教堂所在的公園
公園內還有座約翰尼斯.布拉姆斯的紀念碑(Johannes Brahms Monument)
卡爾教堂
教堂的大圓頂
教堂的倒影
在水池中相互對稱的卡爾教堂
納許市場本身就已經非常好逛,周邊的景點又豐富多元,有機會來維也納,千萬別忘記到納許市場走走逛逛,體會維也納的生活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