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06729.JPG
滿滿都是世界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

澳門雖然只是個小小的半島區域,卻擁有了列入世界遺產行列的「澳門歷史城區」,保存了澳門400多年來東西文化交流的精髓、以及相互輝映的各式特色建築,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、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的歷史城區。來到澳門,當然不能錯過欣賞這距離我們最近的世界遺產,而我們的探索之旅,就從議事亭前地一帶開始。
map.jpg

議事亭前地一帶的景點地圖

 

從新濠天地搭車到新麗華飯店,沿著新馬路走就可以到達議事亭前地,在到達之前,澳門郵政總局雄偉狀麗的建築會首先映入眼簾。有最美麗的郵政局之稱的澳門郵政總局,興建於1929年,採用義大利古羅馬建築復古的外觀,有著濃濃的文藝復興風味。
DSC_0778.JPG

郵政總局
DSC06703.JPG

郵政總局的正門,適逢聖誕節,到處都是節慶的裝飾

 

我們一到郵政總局,就迫不及待地跑進去買郵票準備寄明信片回台灣,郵政總局的郵票販售方法很有趣,如果到一般處理郵政事務的櫃臺買郵票,只能買到很普通的一般郵票;想要買有特色又當地限定的郵票,只能在集郵區的販售處買到,但是此區的郵票不零售,也就是說,澳門郵局好看的郵票都是用來收集用 。從澳門寄明信片回台灣的郵資為MOP $4,我們左挑右選之後選定了一組易經八卦造型的郵票,一張MOP $2,同時用2張郵票就可寄回台灣。
DSC_0776.JPG

郵政總局的各國郵票收集區,看來澳門人真的很喜歡集郵
DSC06708.JPG

我們買的澳門郵票,一組8MOP $16

 

我們到訪的時間在聖誕節前夕,議事亭前地周邊滿滿都是活潑有趣的聖誕裝飾,晚上看更是迷人(夜景的部分下次再分享)位於議事亭前地對面的民政總署,幾乎被這些華麗的裝飾淹沒。

民政總署建於1583年,前身是澳門地區的市政廳,回歸後成為澳門政府的民政總署總部。民政總署原為葡萄牙人治理澳門400多年來的政治中心與權力機構,早期當地居民稱之為「議事亭」,「議事」就是議論公事之意,而「亭」則是軍事及政治機關的名稱,所以民政總署又稱議事亭。

民政總署大樓簡約的建築外觀是以白色及灰色泥牆身,搭配墨綠色的門窗,有著迷人的南歐風味,讓歷史城區一帶從這裡開始就洋溢著南歐獨特的韻味。
 DSC06717.JPG
民政總署前的聖誕裝飾,2010年的澳門熊貓真的很火紅
DSC_0782.JPG

民政總署

 

議事亭前地其實就是指民政總署前面的廣場,過去駐澳門的葡萄牙總督上任時,都會在此地舉辦儀式,直到現在,澳門許多的節慶活動也會選在此地舉辦,所以這一帶算是澳門的中心區域,也是最繁華的地帶。

廣場中心有一個噴水池,因此澳門當地人又會稱議事亭前地為「噴水池」。噴水池中央有個「渾天儀」,據說就是葡萄牙國徽上的那個渾天儀,代表葡萄牙人航海遠征之象徵。不過整個廣場滿滿都是聖誕節的裝飾,加上來來往往的遊客,要挑個好角度拍個照都很困難
DSC06714.JPG

議事亭前地的噴水池及繽紛燦爛的聖誕裝飾,中間偏下的渾天儀才是這張照片的重點
P.jpg

葡萄牙國徽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
 

噴水池廣場右側有一座純白又莊嚴的建築—仁慈堂,仁慈堂創立於1569年,是亞洲地區首間開設的慈善機構,簡潔典雅的外觀,不多加裝飾的白色外牆樸實中帶著莊嚴的氣息,與其以慈善救濟為主的形象相呼應。仁慈堂旁邊的小巷子裡還有仁慈堂博物館,有興趣的人可以順道去參觀一下,我跟老大沒什麼參觀宗教博物館的氣質,不過倒是還蠻喜歡這條小巷子迷人的異國風情。
DSC06721.JPG

仁慈堂
DSC06725.JPG

仁慈堂旁邊的小巷子內有仁慈堂博物館,巷弄裡的異國風情吸引了許多人在此拍照

 

這一帶的巷子內還會有一些當地的小市集,通常是販售各式各樣商品的店舖以及各類小吃的攤子,有一攤還大剌剌地賣起仿冒的LeSportsac包,就像是中國山寨文化的小縮影,老大還笑說要不要乾脆在這邊買個假包就好,哼,要買我也要回台灣的地攤買,至少可以很乾脆地殺價,更何況,要買當然要買正牌貨啦!
DSC_0785.JPG

巷弄內的小攤販

 

議事亭前地周邊的建築物各個別具特色,一幢幢充滿南歐風情的樓房,在燦爛的陽光下各自閃耀著動人的色彩,繽紛的牆面呈現出活潑大方的顏色,鮮豔又不失柔美,每一個隨手捕捉的畫面都很美麗。廣場的地面上鋪著砌成波浪型的葡萄牙黑白碎石,彷彿被風揚起的大浪,非常具有立體感。

漫步其中,如同真的踏入1516世紀的澳門,濃濃的殖民風情,加上兩旁各式有著古典外表的現代店鋪,古典衝擊著現代,在快速崛起的現代中國發現葡萄牙人留存的風情。
DSC06723.JPG

美麗的議事亭前地波浪狀的地板紋路
DSC06726.JPG

兩旁的店家都會把自家的廣告招牌融入建築裡,讓這些我們熟知的品牌,也是古蹟的一部份

 

沿著黑白波浪碎石地板往前走,就可以到達位於板樟堂前地的「玫瑰堂」,玫瑰堂建於1587年,主要供奉聖母瑪利亞,華人偶而會稱之為「板樟堂」或「板樟廟」。教堂的建築以巴洛克風格為主體,有著迷人的鵝黃色外牆,配上鮮豔的綠色木門窗,散發著濃濃的南歐氣息,給人優雅又溫暖的感覺,在燦爛陽光照耀下更加的奪目耀眼。教堂平時開放參觀,莊嚴的教堂內部有著挑高的天花板,一樣柔和的黃色牆面,看著主祭壇慈祥的聖母像,彷彿心也跟著平靜下來。
DSC_0799.JPG

玫瑰堂
DSC06736.JPG

教堂內部
DSC06738.JPG

教堂主祭壇

 

離開熱鬧的議事亭前地,沿著指標走向「盧家大屋」。才剛剛沐浴在西方教堂神聖莊嚴的風采下,轉身走入個小巷弄,就與富含東方韻味的古厝交相會。盧家大屋為澳門富商望族盧華紹的舊居,又名「金玉堂」,建於1889年,大屋採用厚青磚建造的中式兩層建築,是典型的中式大豪宅,也是晚清時期粵中居民建築風格的典型。
DSC_0930.JPG

盧家大屋外觀

 

走進盧家大屋,雖然空間格局沒有一般傳統古厝那樣地寬敞,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的格局,加上多個天井的佈置便於通風和採光,三進分別為門廳、茶廳及正廳,以屏風搭上美麗的彩繪玻璃相隔,當陽光灑入屋內,那迷人的風情叫人不由得駐足細細欣賞。

歷經許多滄桑的大屋,除了參與了屋主大起大落的人生外,也見證了澳門走過繁華似錦蛻變至今日的風華,來到澳門怎麼能錯過這麼一棟集結美麗及滄桑的歷史大宅呢。
DSC_0933.JPG

盧家大屋門廳,旁邊那位是看守盧家大屋的警衛伯伯
DSC_0934.JPG

偏廳裡透過彩繪玻璃透進來的光線,有種古典的柔和美
DSC06821.JPG

盧家大屋內的天井

 

沿著盧家大屋的巷子走到底,就可以遇到巍然地靜立於廣場旁的澳門天主教主教座堂(又稱大堂)。大堂始建於1622年,主要也是供奉聖母瑪麗亞。在澳門回歸前,澳門總督在上任前須依慣例前往聖堂禮拜,並將權杖奉置在聖母像旁,以象徵其統治權力的神聖來源。

大堂為澳門天主教的中樞之地,周邊的廣場在聖誕節前夕也應景的擺出馬槽的造景來慶祝耶穌誕生。大堂內部也免費開放參觀,不過我們時間不夠無暇進入欣賞,光看到這麼簡潔又氣派的外觀,我想大堂內部的風格一定也很迷人。
DSC_0941.JPG

主教座堂的外觀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