蜿蜒穿過城市的大運河,是威尼斯賴以維生的主要交通幹道,大運河的兩岸主要是依靠四座橋梁相互連接,橋梁上行人過河,橋梁下船隻片片,構築成威尼斯最美的畫面。
大運河上的4座橋,3座具有古典風格、另1座則是現代風貌:連接巴士站憲法橋(Ponte della Costituzione)造型走在時代尖端、最靠近火車站的赤足橋(Ponte degli Scalzi)是我們最初的威尼斯印象、熱鬧的雷雅托橋(Ponte di Rialto)是遊客最多的地方,而唯一一座木造的橋樑,則是位於大運河最南端的學院木橋(Ponte dell'Accademia)。
造型優美的學院木橋(Ponte dell'Accademia)
學院木橋連接硬壤區(Dorsoduro)及聖馬可區(San Marco),從我們的旅館一路散步過來,離開聖馬可區的喧囂走入寧靜,反而更見威尼斯之美。
往”ACCADEMIA”的方向能通往學院木橋,也能通往硬壤區(Dorsoduro)
因為地層下陷,威尼斯有些建築物開始傾斜,這座鐘樓就非常明顯的歪斜
路上偶遇的不知名教堂
通往學院木橋的小廣場上沒有熙攘的人群,反而有種耐人尋味的寧靜。廣場上的古老教堂Chiesa di San Vidal是舉辦教堂音樂會的重要據點,這座教堂始建於西元1084年,12世纪及17世纪末都曾改建過,外觀的雕像雖然有些破損,卻不影響它的神聖及莊嚴。
教堂內部雖然樸實,回音效果還不錯,難怪會被選來作為舉辦音樂會的場地
在大運河的兩側,有很多隨著水都發展而興建的Palazzo(英文翻譯為Building);這些Palazzo多做為倉庫、商業或者是住宅之用,為了顯示主人的財富,面對大運河的一面往往裝飾得非常華麗。教堂對面就有一座Palazzo Cavalli-Franchetti (卡瓦利.法蘭克提府邸),耀眼的鵝黃色外觀有著濃濃的哥德風,建築物本身就很有看頭,現在則作為展覽場地來使用。
鵝黃色的Palazzo Cavalli-Franchetti,建築物本身就很漂亮
鐵鑄的雕花窗
走過Palazzo Cavalli-Franchetti,漂亮的學院木橋就會出現眼前。
現在我們看到的學院木橋雖然是座木橋,但一開始,這座橋是座鋼鑄的橋梁,完成於西元1854年,被命名為慈善橋(Ponte della Carità);現代化的外型與威尼斯的建築群一點都不搭,加上橋身因日曬雨淋漸漸腐銹,在1933年時決定重建橋樑,並改以木材來建造。重建後的學院木橋又因為結構不穩,在1985年再度改建,才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。
比起熱鬧的雷雅托橋,我還比較喜歡學院木橋純樸的美感
走在學院木橋上眺望大運河風景,兩岸的風光美得讓人讚嘆。和煦的陽光灑在大運河上,讓河面閃耀著湛藍與金黃,十分迷人;兩岸古典的建築物,更為大運河增加了繽紛與多彩。
緊鄰運河的Palazzo Cavalli-Franchetti
走過學院木橋,會來到威尼斯的「硬壤區」(Dorsoduro)。
「硬壤區」是因為這一區的地層堅硬而得名,來到這裡,感受完全不同於聖馬可區的氛圍,彷彿來到了另一個威尼斯。少了紛擾的人群與隨處可見的小販,小巧的硬壤區在小運河交織、小橋林立中獨自美麗,兩個人手牽手,走在靜謐的巷弄中,這才真正遇見威尼斯的浪漫。
只有少許的行人,這種安靜,才是我要的浪漫
或許是因為硬壤區有兩座美術館,還有一所藝術學院,讓這裡充滿濃濃的藝術氣息。在路上走著、逛著,路旁偶而出現的簡單小畫室,展出當地畫家自己的創作,那櫥窗裡的美麗,吸引我們駐足許久,捨不得離去。
展出現代藝術的佩姬古根漢美術館(Collezione Peggy Guggenheim),隱藏在小巷弄中
小巧的教堂前面,一個當地人悠然地彈著吉他,好不自在
路上偶見的小巧裝飾品
我們的目的地,是矗立在大運河邊的安康聖母教堂(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)。安康聖母教堂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築的傑作,在1630年黑死病肆虐之際,共和國政府決定興建此教堂來獻給聖母瑪利亞,正式落成於1687年,簡稱為「Salute」。
八角形的教堂設計
教堂免費參觀,前提是要搞清楚開放時間。我們一路上亂走得太開心,到教堂時剛好是人家中午休息的時間,不得其門而入的我們只好在外面的廣場看海、看人、看建築,卻別有一番悠閒!
眺望聖馬可鐘樓
有時間的話,其實應該走到硬壤區的小尖端去晃一晃,可惜我們時間不夠,只能先離開美麗的硬壤區,告別威尼斯的寧靜。
浪漫的硬壤區,壯觀的安康聖母教堂,下次再見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