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公告
⊙為了雅雅要去香港玩,趕工一下<2023.冬日香港聖誕繽紛>系列
⊙上半年行程滿檔,遊記緩慢進行中

00-DSC03267.JPG

羅洛斯遺址是前吳哥時期的重要建築,紀錄了前吳哥王朝曾經的輝煌及挑戰

 

吳哥王朝的起點,可說是從Yasovarman I(耶輸跋摩一世)遷都「吳哥」(Angkor)之後,才奠定了其輝煌歷史的基礎。而在遷都吳哥之前,前吳哥的開國君主在距離暹粒市東偏南方15公里的訶里訶羅洛耶(Hariharalaya),也就是現在稱為「羅洛斯遺址」(Roluos Group)的位置建都,是早期吳哥文化的開端。羅洛斯遺址在走過千年的歲月後,僅有三處遺跡保存至今,包括普力科寺(Preah Ko)巴孔寺(Bakong)、及洛雷寺(Lolei),這些遺跡雖然相對殘破、荒涼,卻是吳哥藝術的起源且承先啟後的關鍵,不容錯過。

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0-DSC_0511.JPG

廢墟感十足的崩密列,是我最喜歡的一座遺跡

 

走過幾百年歲月的吳哥窟古蹟群,每座寺廟都有屬於它的故事,各自有各自的精彩。而位於吳哥古蹟東方約40公里的崩密列(Beng Mealea),一座坐落在森林深處的寺廟,沒有考究的歷史、沒有縝密的整修,一塊塊的大石頭隨意散落在叢林中,只能沿著木棧道在遺跡內穿梭、徘徊,濃重的殘破廢墟感深得我心,是整趟吳哥之旅中我最喜歡的寺廟建築。

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0-DSC02998.JPG

以紅色砂岩作為建築主體的女王宮,以細緻的雕刻聞名,是吳哥古蹟的獨特瑰寶

 

吳哥窟古蹟區域除了熱門的大、小吳哥及散布在周邊的遺跡之外,位在外圈的幾個景點也相當熱門,其中距離暹粒市區約1個小時車程的女王宮(Banteay Srei),因其獨特的朱紅色砂岩建築主體,一樑一柱都裝飾了精緻的浮雕,因而有「吳哥藝術寶石」之稱,是來吳哥窟旅遊必訪的景點。

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0-20180225 大圈2.jpg

斑蒂喀黛與喀拉凡寺各具獨特歷史意義,可搭配皇家浴池一起參觀

 

小巧精緻的斑蒂喀黛(Banteay Kdei)傳說曾為國王與皇后沐浴後休息的地方,就位在皇家浴池(Srah Srang)旁,一起參觀可以體會古代王族的優雅與愜意。而喀拉凡寺(Prasat Kravan)則是吳哥王朝早期的建築,一字排開的紅磚建築相當獨特,範圍雖小卻是不容錯過。這三個景點都不大,繞一圈細細品味卻不用花太多時間,傍晚時來散散步很是悠閒。

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0-20180225 大圈1.jpg

外於大圈的將軍廟、東梅蓬寺、變身塔三個景點距離很近,範圍不大繞一圈很快

 

位於吳哥窟遺跡群東半部的「將軍廟」(Ta Som)、「東梅蓬寺」(East Mebon)、「變身塔」(Pre Rup)三座遺跡,屬於大圈的行程範圍。將軍廟是Jayavarman VII(闍耶跋摩七世)所修建的,相較「塔普倫寺」(Ta Prohm)及「聖劍寺」(Preah Khan)範圍小很多;「東梅蓬寺」(East Mebon)與「變身塔」(Pre Rup)風格相近,是屬於吳哥王朝早期的建築。這三座遺跡都不大,繞一圈花不上多少時間,順道來看看還不錯。

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00-20180225 大圈.jpg

聖劍寺與涅槃寺距離很近,適合排在一起參觀

 

Jayavarman VII(闍耶跋摩七世)是吳哥王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國王,今天吳哥古蹟群的大部分建築都是他修建的,他重建了國都大吳哥,為自己修建了「巴揚寺」(Bayon)、為紀念他的母親修建了「塔普倫寺」(Ta Prohm),也為了他的父親而修建了「聖劍寺」(Preah Khan),鄰近聖劍寺的「涅槃寺」(Neak Pean)也是他所下令修建的醫院,可以合併一起參觀。

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0-DSC02123.JPG

大吳哥方正的城內紀錄了歷代國王的建設與功績,是來吳哥窟旅遊不可錯過的景點

 

大吳哥(Angkor Thom)是吳哥王朝的最後一座都城,正方形的城墎內擁有5座城門、無數石像、各式建築,這裡曾是吳哥人民政治與信仰的中心,卻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,從繁華的都城、到被湮沒在高大的叢林,從被人遺忘的廢墟、到今日備受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。大吳哥的遺跡包含巴揚寺(Bayon)巴芳寺(Baphuon)「空中宮殿」(Phimeanakas)聖琶麗寺(Preah Palilay)「鬥象台」(Terrace of the Elephants)癲王台 (Leper King Terrace)等等,適合停留個半天細細參觀。

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0-DSC_0778.jpg

巴肯山的落日雖然不見得有多美,但從山頂眺望曾被叢林包圍的吳哥窟區域,別有一番滋味

 

印度教信仰中的宇宙中心為須彌山(Meru),篤信印度教的吳哥王朝承襲了這樣的世界觀,以拔地而起的高塔樣式來建造寺廟,致敬他們心中的須彌山。而一座僅有65公尺高的巴肯山(Phnom Bakheng),讓Yasovarman I(耶輸跋摩一世)遷都吳哥(Angkor)之後,捨棄了從平地建山的寺廟建築概念,在這座小山丘的山頂上建造了新都首座的國家寺廟,從此奠定吳哥王朝輝煌歷史的基礎。曾有的寺廟建築已然頹傾,山頂上眺望連綿平原的絕美景色卻是千年不變,這樣的好視野,讓巴肯山成為欣賞落日的著名景點,來吳哥窟旅遊的旅客都不會錯過。

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0-DSC01832.JPG

一抹抹國王神秘的微笑,讓這座亙古的寺廟因而閃耀全世界

 

吳哥王朝,因篤信印度教而建造了舉世聞名的小吳哥(Angkor Wat)、大吳哥(Angkor Thom)等建築群,以印度教的神祉與仙女雕刻豐富了境內大大小小的寺廟,那樣的燦爛即使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洪流,依然叫人讚嘆不已。在Jayavarman VII(闍耶跋摩七世)時期,歷經國內戰亂與顛沛流離的這位國王改信大乘佛教,在任內下令建造「巴揚(Bayon),成為吳哥窟區域內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寺廟,他要求工匠在寺內大大小小的佛塔上刻上自己的頭像,以他的一抹微笑觸動人心,被稱為「高棉的微笑」,巴揚寺也因此成了吳哥窟最著名的地標之一。

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0-DSC01655.JPG

「古墓奇兵」電影而聲名大噪的美麗寺廟--塔普倫寺,是樹與寺廟基石結合的自然奇觀

 

一座寺廟,走過八百年的歷史,因熱帶叢林孕育的文化而生,也因叢林內強勢生長的林木而頹傾,一場樹與岩石的戰爭沒有勝負,反而以和諧共存寫下結語。而這樣的自然奇觀,構築了塔普倫寺(Ta Prohm)的獨特景致,讓它成為好萊塢電影鍾愛的拍攝場景,是來吳哥窟旅遊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。

Gi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